記得恩師 赫伯施德(Dr. Herbert B. Schilder, 1928~2006)在臨床指導時,總是一再強調根管治療的目的:主要是在維繫保持病痛牙周遭附連組織(Attachment apparatus)的健康,而不是僅僅止於對受傷齒髓的摘除。而根管治療的最終目標:在於盡可能經由治療後,讓這顆牙齒能長久保留下來,繼續發揮其當有的咀嚼功能,去扮演其應有的咬合角色,而不僅僅祇是緩解疼痛而已。據此,該如何去診察判斷病患求診時,所主訴的這顆病痛牙齒確實已傷到牙髓;或已經造成相關牙根周旁病灶;或已呈現之病灶本身,是否跟現在所要進行治療的這顆牙的齒髓有關(Lesion of Endodontic Origin, LEO)?如「是」那麼所欲施行的根管治療才有意義。萬一施行治療前,診察判斷方向就不正確,那麼即使中規中矩地施行治療,終究還是會導致病痛或病灶依然存在,甚至可能繼續更加惡化。
齒髓病變的成因齒髓病變多半是由菌齲性(齲齒);或牙體復形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度巨變刺激;或使用的填補物、藥物等化學性刺激;或因外傷性齒冠結構斷裂,造成齒髓外露,進而導致齒髓組織受到感染、過度刺激、逐漸壞死而形成。
治療失敗原因根管治療之所以失敗,除了因診斷錯誤(例如:患者實屬非齒髓源性病變;或其病痛源頭並非來自該治療牙)外,多半都源自於對治療牙內部複雜多變化根管系統的輕忽,以及在施術過程中不當擴創齒質,進而導致髓腔底部毀損、穿孔、斷針留置、根管路徑偏差或錯誤、根尖開口位移或堵塞、甚至推擠出感染物質等等醫誤性併發狀況出現,終而難以善後。此外,當施行根管治療時,若未能同時矯治患者齒列原有的創傷性咬合或給予治療牙適當的填補復形,來防堵和確保其髓腔以及根管系統,不會再次受到外來感染侵襲等,也常是導致根管治療會失敗的原因。
多變複雜的根管系統使得治療難上加難多年來,在生物解剖形態上的研究,都證實牙齒內部的根管系統是相當複雜且多變化。事實上,整個根管系統有如生命力旺盛的老樹一般,除了有略微彎曲的主幹(主根管),和朝各個不同方向開展的側枝幹外,其根尖部位更是盤根錯節,存在有許許多多曲折且微細的側支根管。若稱根管治療難,或說其治療成敗終將不可預期者,就是因為治療時,心生畏懼,無法掌控複雜多變的根管系統,而自亂施術準則
施術要點通常,施行根管治療時,即便已運用手術顯微鏡協助,或多或少,總還會有些許困擾。此乃由於深藏在牙根內部的根管系統,是一個無法完全以肉眼去偵測的空間。在牙科的治療當中,根管系統一直是一個難以被仔細探索的境地。然而,這個複雜封閉的根管系統,卻很容易被感染。因此,如何能夠清潔消毒這個已遭受感染的複雜根管系統,使用的技術方式,或因各個學派不同而相異,但無論施用何種技術手法,主要還是為了能夠徹底清創這個多變曲折的主要管腔通道。然而,這個主要管腔通道是否能夠被清理得很乾淨,則必須要藉助適度的修形預備,而修形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得到後續良好,且能緻密地封填住所有複雜根管系統的空間,與各個對外的通道出口。
施德氏技術美國波士頓大學 赫伯‧施德醫師(Dr. Herbert Schilder)乃現代根管治療學界一派宗師。他獨特的根管清創、修形技術(Cleaning and Shaping - Envelope of Motion)以及對精準操作長度(Working length)的堅持(to RT - “Radiographic Terminus”),使得經適度清潔、擴創、修形後的根管,仍能維持它原有的流向(Flow),根尖開口沒有任何的異位(Transportation)。若能再運用Dr. Schilder所倡導的垂直緻密填充技術(Vertical Compaction Technique),更能夠將溫熱軟化具可塑流動性的牙膠針(Warm Gutta-percha)與微量的封閉材(Sealer),完整地封填複雜多變化的根管系統(Three Dimensional Filling of the Root Canal System)及其所有可能的側支根管(Lateral Canals)和通道出口(Portals of Exit)。